当前位置: 江帆首页 >> 思政教育 >> 研究文献 >> 正文

研究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逻辑向度及实践路径

时间:2023-06-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化是以二进制比特作为衡量信息容量的单位,用0和1组合任意数字,变革信息形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的内涵相较第一次数字化革命时已有所拓展与更新。一方面,数字化是技术层面的概念,指将声音、图像、字符等模拟数据经由采样、量化、编码等程序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的过程,呈现为数码化、数据化、数字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具备代际意义,指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或数字时代。现如今,各行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教育内容、传播途径、实施环境亦发生显著变化。为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理念、资源、话语、生态等层面作出与时俱进的变革,推动数字化范式建构,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的基本意涵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是指以数字时代为背景,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管理、服务等领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业务流程发生系统性变革,通过认知重塑、技术重组、模式重构,不断提高育人活动的整体效能。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既是育人理念、育人手段、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也是数字化转型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阶段范式建构的过程。

1.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的内涵

“范式”的概念最早是由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范式是科学活动中公认的模型或模式。[1]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形成和遵循的结构模型。面向未来,在数字技术整体性支持和全方位嵌入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成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和工作范例将是大势所趋。由于受教育者在物理和数字融合空间中享有知识掌控权,同时也是自主自觉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协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逻辑起点。鉴于此,可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概括为以学习共同体理念数字化为核心,以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数字化为基础,以教育方法数字化为支撑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样式。

其一,学习共同体理念数字化。学习共同体理念数字化主要是指学习共同体视界融合。“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学概念,指文本理解者当下的视界同作者所处历史背景的视界相融合,强调人理解的视界具有基于历史条件和主体间性的开放性。“如果说工具技术是人类体力的延伸,那么通信技术作为感受和知识的延伸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意识范围。”[2]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感知和理解的方式乃至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对数据的汲取、处理、利用、转化,构成了人的思维与行动的重要内容”。[3]从纵向维度看,数字意识和数据思维、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个性化教育和精准育人等新理念日益进入学习共同体视野,在与过去视界相融合过程中实现视界超越;从横向维度看,数字化改变了学习共同体的社交网络和交往方式,深化多学科交叉融通,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视界限制,为学习共同体视界融合提供了可能。

其二,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数字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数字化主要是指数字思维指引下教育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拓展、教育模式的“精准定制”。深受教育观念变化的影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在原有的“施加论”、“生成论”、“建构论”基础上引入了“精准”、“分众”、“智慧”等与数字化相关的概念,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拓展,更反映出对人的精神需求、学习体验、获得感的关注。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理论与技术被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实践层面,指导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平台的搭建和数字资源的利用等。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并不是原有形式上的数字化,也不单是依托数字技术将教育主体行为数字化,而是学习共同体利用数字技术多维度、深层次赋能教育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施教、管理等活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面优化和对学习共同体体验感、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其三,教育方法数字化。教育方法数字化主要指教育工具、手段的迭代变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数字化、科学化、精准化发展,具体到应用和实践层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技术含量实现跃升、育人手段样式实现突破。其中,话语是学科的语言符号和沟通工具,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表征着学习共同体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达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的重要媒介。”[4]依据数字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予以审视、编排和表达,构建适应数字社会实践的话语叙事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要素除了在内部发生相互作用,还与外部环境有机联系,不断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换。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无论是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育人场景等内在结构,还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外部因素交互的外在功能,都实现了教育系统结构变革和生态系统重构。

2.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的表征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是数字思维、资源、技术、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关涉全部环节和核心业务,其样态集中呈现为教育主体间性、教育精准供给、教育技术集成等表征。

其一,在主体间性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泛在互联。过去,人与人的交往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同步和实时的交流,在此情况下受教育者更多是被动接受教育者统一传达的信息。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及交往方式、交流时空、话语体系,人成为行走的“数字集合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根据需要通过数字平台多渠道泛在互联。一方面,教育者由传统的传授者、讲解者转变为受教育者学习和实践的引导者、启发者,教育者通过反馈信息把握教育情况,为受教育者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者也是参与者,不仅影响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介入信息获取、意见反馈等,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和传播过程。过去主客二分的分析框架已不再适用,新型的主体间性业已形成。

其二,在精准供给模式下,对教育对象进行“智能画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教育者知识传递和受教育者内化、外化两阶段,使受教育者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较好地完成前一步,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以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但教育者更多是从整体和外在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很难聚焦到个体的具体需求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得益于数字技术和平台,可以对人的思想行为数据进行多维采集和关联分析,从而做到对个体的“智能画像”和动态监测,实现教育对象精准识别、内容精准供给、过程精准评价,能更好地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三,在技术集成模式下,教育内容全息感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单一的信息技术,或是简单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呈现,呈现方式多局限于2D视听效果。数字时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发挥优势、共同赋能,将叙事内容与图表、图像、音视频、动画等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呈现,甚至全息成像、情景再现,营造沉浸式、开放性、全方位的互动体验。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撑,能够综合运用多元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要素实现由“互联”到“智联”的转变,从而改变知识创造、呈现、传播、获取的方式,有效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逻辑向度

数字作为技术背景和技术工具融入社会、学校和课堂,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扭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解题低效的局面提供了可能性。适应数字化变革趋势,以数字化发展为动力指向,超越传统主体诉求、理论框架和教育模式,建构数字化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1. 需求侧:数字化引发主体诉求转变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常被归因于育人内容、路径、场景预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以教为中心,难以回应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个人数字化生存需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因势而新。

第一,从社会层面看,回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而来,数据日渐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未来社会对具有数字素养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数字思维、数字意识的确立,数字获取、数字使用、数字交互等技能的提升,特别是数字社会责任、数字安全、数字伦理等素养的形成,都是在数字泛在的场景下实现的,因此,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体系等均需作出系统性变革。在社会发展形态演进至“生活数字化、数字社会化”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子系统,必须不断回应新的使命和要求,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

第二,从教育层面看,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向来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生长点和新契机,将其与教育各层面和全过程融合创新,精准量化系统和协同关联要素,促进要素、结构、功能的适应性转变,实现了对工业时代规模化的育人方式的极大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转向内涵式发展,要求着力优化教育观念,提升师资素养、教育体系运作的效率和精准化水平,注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

第三,从个体层面看,回应人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数字化变革了人们的生存时空和生活方式,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织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个体在全方位信息支持、多领域资源共享的环境中,对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掌握程度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日益显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囿于客观条件,以顺应大多数的需求为原则,缺乏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精准化分类分层教育。”[5]依据人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关照个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必要之举。

2. 问题域:数字化驱动理论框架转型

“每一种新的范式,都是一种新的向世界提问的方式。”[6]数字技术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契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矛盾运动,引发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域不断变化,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解决问题的范畴和方式,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范式理论框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因事而化。

第一,以数字技术拓展研究问题的视域。“数字化不仅仅是数字符号和数字处理指令,还包括将信息转化为可测量数据并进行处理的过程。”[7]数字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作为数字对象,转换为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变化可测量、可分析、可预测。从教育系统内部看,数据是数字化的根基,它作为要素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全方位整合和全时段互动,促成教育系统的结构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从教育系统外部看,数字技术成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变量,使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物理空间延伸到数字空间。鉴于此,迫切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多维审视和适时创新,以确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二,以数字思维变革分析问题的逻辑。一是分析与事物相关的全部数据样本。全部样本为数据分析增加了多样化的可能性,数据不再只被用作验证预设的猜想,更可以发现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未曾关注的问题,预测未来会出现的问题。二是不再追求事物的绝对精确。充足的数据让教育者在更大范围内达到对人、事、物的精准认识,一定量的不相干的数据并不影响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判断和宏观认识。三是更加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对“为什么”的追求转变为“是什么”的思考,让教育者对事物的规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研究相关关系能为验证因果关系提供一些重要的变量参考。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进而推动教育者深入研究和回答社会数字化过程中涌现的思想道德问题。

第三,以数字方法革新解决问题的范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质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实践工作。虽然也采用数据开展量化研究,但通过调研所获取的部分样本和少量数据,只能支撑理论方面的验证。“数字技术提供了解决问题、准确预测和发展控制等获得确定性的可能性。”[8]数据除了科学研究工具和研究结果外,还承担研究对象的角色。基于这种数据认识,将数据对象化,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开展相关性研究,能更好地遵循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数字方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般方法、具体方法的优化和创新范围,推进数字化范式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优解。

3. 技术层:数字化赋能教育模式迭代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具体范例,是理论框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跃迁式发展和数字技术嵌入式应用的普及,教育、管理、服务以数字化资源形式高速流通,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升级迭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因时而进。

第一,教学模式从灌输式向分享式转变。普及的智能设备、低廉的存储成本、便捷的触网条件,使教育双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和传输数据,制造和传播信息,信息获取途径、信息使用方式、信息共享形式得以极大改善,信息赋权导致传播格局改变和权力分化,数字去中心化为教育双方平等开展知识交换、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多向分享式教学模式。

第二,管理模式由批量化向精准化转变。固定感知设备应用和数据采集系统可实时收集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和现实环境中产生的交互性数据,而伴随式设备具备数据自我记录功能,可动态采集行为主体在流动场景中的活动数据。依托数据库架构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运用智能算法开展数据分析,能为后续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当前,在线教育的优势不断凸显,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轨迹基本都留存于数字空间,便于教育者实时采集相关数据,据此全面整合和精准配置资源,以数字赋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由批量化向精准化转换。

第三,服务模式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数字时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仅存在于课堂、校园、家庭、实践基地等实景场地,还延伸到数字学习交往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云端场所。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通过数字技术无缝连接、共生共存,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场景和统一布局,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向整体感知、全程记录、个性支持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转变”,[9]形成与学习需求相匹配的智慧服务综合体系,学习共同体能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入学习场景获得个性化、可持续的服务,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聚焦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确保教育“全天候”在场的服务模式建构,即时响应学习共同体的服务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实践路径

范式是衡量学科、学术和实践发展水平及成熟度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积极利用数字思维、资源、技术、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变革,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数字融合:引导教育理念价值共生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成员必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意识,积极关注数字融合下的教育技术变革,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共同愿景。

一是强化数字教育的思维意识。增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数字意识、数字素养和能力,将数字技术赋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流程。以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推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大数据实时追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考、发现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施教、评价等环节的实效性和科学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赋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二是培育人本智能的价值共识。“人本智能”主要指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赋予人工智能技术人本思想智慧,要求其算法设计的目的是服务人。我们不仅要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流程优化,以完成其外在层面的技术赋能任务,更要赋予其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确保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目标、过程、效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价值要求,给予人充分的价值引领和意义观照。简言之,要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中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

三是凝聚人技协同的问题共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形成规律的学科,人的发展和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人深受数字技术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以及技术逻辑和规范的制约。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尼尔·波斯曼指出:“技术垄断论依靠我们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像机器一样工作时就处在最佳状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委托机器代理我们工作。这些信念隐形的后果是,我们失去对人类判断力和主体性的信心。”[10]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元问题,省思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本质、揭示规律、深化认识的研究过程,也是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过程,要求学习共同体着眼于数字技术的不同维度,为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工作开展、效果评价创造价值。

2. 数字赋能: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优化

以满足学习共同体需求为牵引,建设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完善业务部门数据连接的基础设施,为各类信息资源的汇集、存储、开发、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优化。

一是依托数字平台促进资源集成。一方面,搭建灵活开放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汇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数字化教材、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资源等,如2022年3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了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另一方面,依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据与在线教育平台、智能学习终端、固定感知设备和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对基础数据、课堂数据、活动数据、网络数据等行为信息资源进行伴随式全方位收集。在此基础上,依据育人需求,将高度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类型数据进行统一预处理,转化为教育数字资源,全面占有并随时可访问、调取和应用。

二是基于数字应用加强资源分发。通过大数据应用对不同源头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共同体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一方面,在整合数据信息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和方法解读信息,对教育资源精准分类,并多模块集成于资源数据库;另一方面,对学习共同体多模态数据开展分析,提取其基本信息,洞悉其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关注的类型、需求的程度,推荐与之相匹配的最佳学习资源,提供精准的信息、资源投送,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

三是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共享。完善大数据技术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网络的全覆盖。一方面,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互联互通,推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维度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适应数字时代学习共同体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智能检索、在线学习、数字阅读提供丰富且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全球范围内的课程学习资源、实习与就业资源、校友资源等面向更多群体开放。

3. 数字驱动:加强话语叙事方式创新

适时利用数字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创新,推进口头、文本、图像、视频叙事向数字叙事转换并综合使用,根据学习共同体的数字生活场景对话语意义作出新阐释,对叙事方式作出新调整。

一是驾驭算法,优化叙事话语。数字时代,算法深刻影响着话语的生产与传播机制,通过赋权和支配教育内容的分发和受众的选择,影响话语权力的转移,进而实现价值传递。然而,算法推荐的话语信息往往以受众的认知偏好为主导,忽略主流价值引领和个人精神成长需求,良莠不齐的信息背后映射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优质话语信息需要经过人为把关,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话语内容的供给量,增加“推荐池”中的优质信息权重,从源头上优化个性化算法推荐,打破因算法推荐而形成的话语藩篱,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和精准覆盖。

二是挖掘数据,丰富叙事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思维方式变革驱动下,必须创新话语意义表达方式,加强话语意义共享。既要在话语意义的再生产中,利用数据挖掘引进话语材料,更新话语体系,避免话语与社会生活断裂;又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将学术用语与日常生活用语、物理空间言语与数字空间言语、有形话语与无形话语相结合,建立开放融通的话语表达机制,加强话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价值引领力。

三是融合智能,开拓叙事路径。探索人机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主客观相结合的优势,分析文本理论体系和数字化符号体系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规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路径。一方面,基于关联分析,发现学科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教材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等不同类型的话语体系的相关性,建立不同语境话语叙事路径对接的思路;另一方面,基于回归分析,预测学习共同体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与接受路径,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单一叙事与多元叙事中保持适度张力。

4. 数字共享:推动教育场景生态重塑

数字素养作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建构的必要条件。要从全局观念出发,强化系统集成和数字共享,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应用,为学习共同体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健全稳定的数字生态。

一是搭建智能交互的数字社区。数字技术聚合发力,在多样化的场景应用中创造巨大价值,为人与人实时交往、人与物密切互动、物与物的瞬间连接提供技术和平台。要借此契机,建设实名制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推动不同圈层和境况的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教与学数字化的共同文化氛围。既要通过专业课、通识课、学术讲座、主题活动等多样形式,帮助学生提升数字意识,掌握数字知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遵守数字化生存的道德和伦理,开展嵌入式数字素养教育;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工具和手段,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获取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中提升数字素养和能力。

二是探索虚实交融的育人空间。既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升级底层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一体化建设,构建物质、虚拟、精神等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实现教育场景的互联互通,强化学习共同体对内容知识的深度体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要针对不同受众和具体场景,“通过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利情势,构建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11]要依托数字赋能多模态、自适应学习情景的创设,满足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现实关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的服务。

三是完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需要人力、技术、资源、文化等多方面支持,建立社会各界参与、多元共治、在线协同的治理格局。首先,不仅要推动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还要广泛吸纳STEM学科专家人才,凝聚数字育人力量,壮大学习共同体规模,共同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理论和新实践。其次,构建数字化协作支撑平台,破除行业领域壁垒,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各方开展更为密切的互动与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协同创新。政府制定促进教育者数字化能力发展的政策,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资源,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等重点项目,促进“教产研”相互结合、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 · 库恩 . 科学革命的结构[M].译者:金吾伦,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

[2]Forester T.The Microelectronics Revolution[M].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4:507.

[3]杨威,耿春晓.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可能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

[4]富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4).

[5]卢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未来转向[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6]吴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3.

[7]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

[8]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

[9]卢岚.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6).

[10][美]尼尔 · 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译者:何道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29.

[11]张琼,高盛楠,李玉纯.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重要价值与实践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来源:网络思政研究)

2020-2022 © 给大家科普一下bet356在线登录网站(2023已更新)豆瓣/知乎) 版权所有
地址:bet356在线登录网站行政二号楼5层 办公电话:0511-88791064(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