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帆首页 >> 思政教育 >> 研究文献 >> 正文

研究文献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及其优化路径

时间:2023-05-01

摘要: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优势和特点,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网络的介入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场景覆盖”,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和组织系统性;另一方面,信息的“快餐化”和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教育主体“异化”的风险也对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战。在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优化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和方法论;要大力加强对相关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的投入支持;要从顶层设计上强化制度管理;要坚持教育主体“人”的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重性;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1](P5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有其自身特性和规律,应在已有的内容呈现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辩证地阐述网络工具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现实情况出发,为网络背景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对策。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生态,并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全场景覆盖的教育条件。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比传统方式更加强大的渗透性。在网络世界里,思想的传播是通过信息、符号完成的,迅速且广泛。网络快而广的传播属性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到那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那里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P84)另一方面,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拥有了更好的条件以发挥其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学科系统和实际运用系统,而网络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好的条件以发挥其组织系统性。

2.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快餐化”会使任何一个学术体系都面临被“表面化”的风险,简单的搜索、浏览使人们缺乏对该知识体系深入和全面的认知,阻碍了对信息全面、深入的把握。同时,网络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会带来不同受众群体的理解偏差、信息传播误读以及认知绝对化的风险。这些因素阻碍了教育对象的内化,影响了教育对象实现正确外化,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获取的简单快速使人们习惯性地依赖网络搜索。这种不假思索地、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异化”风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要想充分利用施教者的人格魅力和权威性,就必须依赖人的联结。然而,过度依赖网络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必然地导致受教育者对施教者的信任感降低。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人而是向网络求教,教育过程机械化,结论形式同质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异化和教育方式的形而上学。

二、辩证看待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网络世界形成的生态中,信息的承载量大、碎片化程度高,文化更加多元。网络以其迅速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信息量揭示、分析、传播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并以精确的数字将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呈现出来。这些网络数据的获取和得出为解决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提供实践依据。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应用的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问题,就是要处理和把握好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的辩证关系。

1.二重性的产生刺激了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否则其功能性、权威性就会被严重削弱。首先,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二重性让人们意识到,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作用,就不能任其“野蛮生长”。网络反映当前人们思维和意识,它有着即时性、个体性、扩散性和时效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它要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导向,其设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赖人和人的交流。为保证教育效果和交流过程的顺畅,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和被教育者展开情感的交流互动。这是一个感性的过程。而网络的数据获取和信息传递是一个理性而非感性的过程。这就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正视网络信息传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将网络的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促使二者的融合,进而激发起受教育者丰富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悦纳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不要生搬硬套,而要创新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更好地融合。再次,要使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融合,就要建立宏观的、整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当前,无论是网络秩序的整顿,还是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开始得到重视。可以说,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二重性加速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技术层面能力的不足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形式挖掘不足。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缺乏专门的组织保障系统,导致了信息技术进步与教育技术落后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知情意方面的内在需求无法通过技术水平得以满足。例如,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先进的人机交互、情境植入的技术能够将受教育者带入知情意的虚拟环境,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完全实现此功能。这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争夺网络话语权的时候落了下风,在一定时期内,网络主战场没有得到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会导致受教育者对信息理解的偏差。当前,人们早已习惯了“指尖上的生活”,他们在网络上“虚拟化地表达自我”,但当前受到技术和思维习惯的局限,很多传统的教育者还在习惯思维的驱使下使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即便采用网络开展教学,大多也是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例如,对网络工具的运用只停留在用腾讯会议等开设网课的层面,系统性、全方位的实践运用相对不足。当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以及研究者在网络信息工具操作方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网络专业的相关人员辅助教学研究。

三、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当前,对于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堵”“疏”“防”几个方面。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遵循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自身规律,从源头上作出新的调整,对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建设进行合理统筹。

1.拓展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研究。在网络信息时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根源性的思维非常重要。这里提出的“元”研究法指的是对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理论”的研究,“其含义是指探讨该理论的基础理论或理论基础”[3](P95)。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构建“元”研究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能够指引人们追索其内在逻辑,更好地坚持当前意识形态下的根本遵循。在“元”理论的指导下,再探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研究和实践方法论。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变”和“不变”的关系,“变”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的载体和方法,“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律和内核。用“元”理论的指导,以多变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教育对象内化和外化的相互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对象的内化外化作用是辩证统一的。这个过程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认知—实践—强化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工具的优势积极促进教育对象内化和外化。“教育对象的分众化、个体差异化、渠道多元化,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和基本要求。”[4]在方法上,可以采取广大民众更能接受的通俗化形式,让教育对象乐于接受、主动内化。当前很多媒体已经采取这样的方式,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2.推动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融合发展协同科研的支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影响是外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前进是内因。因此,为尽可能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消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一方面,要完善科研协同机制。科教现代化是任何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支撑,加大对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科教的投入是提升其先进性和有效性的根本。利用文献计量的建模软件对知网近年来“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论文作者和其所在机构之间的协作并不紧密,也没有成熟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术研究是需要交流的,而“目前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多是学者个人的‘单打独斗’,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研究共同体”[5]。另一方面,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类科学研究基金。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级哲社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均提供了经费支持。然而,相对于总体发表的论文数量而言,获得资助的篇数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经费资助,很多研究早早地“夭折”了。以当前基金类别的数量和占比来看,建议每年增加一倍经费投入,并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持续研究,以及紧密的学术交流合作,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

3.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制度保障。当前网络上的主流宣传、意识形态教育等都缺乏整体的规划,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上零碎和生硬的劣势。因此,亟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的支持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监管。也就是说,要从整体上规划兼具整体性和宏观性的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体系。通过这类体系的建立,将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样态的因素整合起来。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工作融合的政策性文件。而高校也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些文件。要建立以主要校领导牵头、组织行政部门监管审核、具体施教主体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门工作体系。当前,部分高校已将校领导讲话、高声望教授讲课等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个环节,用短视频、公众号、慕课、图片等形式搭建教育体系,其背后是分层管理的良好运作,是在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尝试。

4.始终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体聚焦于“人”。为了防止在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主体“异化”的风险,人的主体地位必须始终强调。一方面,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行为组织体系。对此,要在实践层面明晰该组织体系中不同角色的定位,包括理论研究者、学科任教者、各个层面的党政工作者、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转变思路,要从“教育身边的一群人”的思维中转变出来,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掌握,用传播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展研究工作。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时关注到对于其“复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将“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传媒政治、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等领域进行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写入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简介中。与之相对应的,该专业主修学科不仅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而且还包括了传媒政治研究、传媒与公共事务、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等领域。

综上所述,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体学科和工作方面的新尝试。因此,要充分认识并研究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二重性,把有内涵、有体系、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话语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孙其昂,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第四版)[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唐诗源,周显信.大学生“抖音文化”价值引导的“三势”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

[5]葛晓龙,张莹莹.近20年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J].高教论坛,2022,(9).

作者:葛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江苏南京210044);韩璞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8))

2020-2022 © 给大家科普一下bet356在线登录网站(2023已更新)豆瓣/知乎) 版权所有
地址:bet356在线登录网站行政二号楼5层 办公电话:0511-88791064(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