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帆首页 >> 思政教育 >> 研究文献 >> 正文

研究文献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方法论探析

时间:2023-04-21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蕴。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一元唯物论,认清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立足现实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全局观、系统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矛盾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发现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站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立场,推动网信事业发展造福于人民。把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水平,不断巩固和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解决我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深刻阐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从哲学层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如何科学建设和发展的问题。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深入研究和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方法论,有助于不断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坚持一元唯物论,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1]4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一元唯物论指导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不断地探寻世界的真实存在、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对事情真相的追问”[2],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认清复杂网络意识形态表象背后的问题实质,立足现实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与发展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产生于人的虚拟实践活动,是现实生活的基本结构、社会功能与社会关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正如美国学者丹·希勒所说:“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建构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3]289网络的根源是现实,与此相应,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新的发展形态,其生成与发展根源于现实的客观世界,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现实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4]525。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的有机总和,其生成与发展必然经历一个基于网民群体精神交往整合的由个体价值观念向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观念通过交往互动在网络空间得以表达,处于不同生存状态的个体的生活诉求、情感表达和价值倾向转化为网络空间中的动机、情绪、希望、幻想、信念等,这些感性内容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5]70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网民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具有一定文化属性和社会意识的具体的人,一定的文化传统、知识程度、道德信仰等先在因素,影响着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交互、意义建构与价值选择,而这些影响因素根植于现实社会并受到具体的现实实践的制约。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网络意识形态一经形成便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指向并服务于现实社会关系。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要立足于受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历史实践,以现实是虚拟的根源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原则,立足现实社会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风险源于现实世界。以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空间的建构为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域,促使现实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及其矛盾在网络空间得以映射和呈现。一方面,互联网为现实社会中的矛盾问题及其风险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当前,我国正处在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多样。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现实社会中各种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来的思想困惑、观念冲突通过网络得以呈现和放大;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进一步传播发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图景,这些思想舆论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生发的“土壤”。另一方面,西方把互联网作为对华实施意识形态战略的新手段、新场域。网络空间出现的种种“杂音”背后隐藏着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分化”“西化”的图谋。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话语优势,借助国际互联网传播所谓“普世价值”,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以攫取最大利益。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言论中“隐藏着西方的政治价值、虚化阶级观点、倡导多党制、反对马克思主义、贩卖宪政民主、宣扬完全市场化、鼓吹党从国企完全退出等谬论”[6],在把握其现实本质和危害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立足现实问题化解矛盾风险,占领前沿阵地开展舆论斗争,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正是基于这一发展形势的需要,习近平明确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5]51。

第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现实实践。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7]171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最核心的现实实践,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价值遵循。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不断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创新活力和现实源泉。另一方面,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其目标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处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8]1这一关键节点,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要让互联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增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全面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8]20联系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全局观、系统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统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局,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习近平统筹意识形态工作全局,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9]335,这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局,牢固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既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局的关系,又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自身统筹。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互融共生的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紧扣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和互动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有效发挥各类网络主体的力量,做到把握网上网下全局、抓准关键群体、形成建设合力。一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网上舆论优势。习近平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7]156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主动走进网络,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不断提高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水平,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二是团结和引导广大网民,通过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发挥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主体作用。尤其要关注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等新兴社会群体,鼓励和支持他们生产传播向上向善的网络内容,积极建设广大民众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面对网络负能量要主动应对、有的放矢,正面交锋、疏导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三是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汇聚人民群众奋斗合力。“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9]335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统筹好网上网下两个场域,广泛发动线上线下各条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画出海纳百川的同心圆,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立足网络意识形态整体生态,推动“三个地带”的发展和转化。作为以网络为基础要素的整体系统,网络意识形态是一个由若干社会意识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就是把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整体生态作为目标,通过分析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网络良好生态的构建。习近平坚持系统思维,将我国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三个地带”。其中,“红色地带”是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思想舆论,“黑色地带”包括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以及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5]52习近平关于“三个地带”的论断,阐明了当前我国思想舆论领域的基本格局,为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找准了靶向,提出了斗争策略。一是加强思想理论阵地建设和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巩固壮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红色地带”。“红色地带”是主流思想舆论的主阵地,“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5]52,使“红色地带”在网络思想舆论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二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采取综合策略改变“黑色地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条件下,不能低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力和危害性,不能听任错误言论和观点大行其道、搞乱人心。对网上“黑色地带”要采取内外夹攻、全面应对的策略,既要从外部进行有力打压,又要从内部推动其变化,逐步改变其颜色。三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转化模糊摇摆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是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言论观点相互交织,积极与消极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显性与隐性的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要高度重视和有效把握这一地带的广泛性、多样化、动态性等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5]52-53。

第三,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逻辑,坚持正确的建设导向。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促进正确的建设导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以网络传播媒介的演进逻辑、网络生存实践的发展逻辑以及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逻辑为驱动,并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大众化、感性化、生活化发展特征与态势。一方面,网络传播媒介的演进逻辑促进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主动生产或传播信息的网众,社会大众作为意识形态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网络生存实践的发展逻辑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的感性化。计算机革命促成了客体环境的数字化,社交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主体存在与交往实践方式的虚拟化,人工智能发展不断营造着社会环境的智能化,网络技术与生存实践变革促使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发展趋势愈发凸显。此外,意识形态的转型逻辑彰显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生活化。当前,意识形态从传统的政治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化成为当代意识形态发展的鲜明指向。网络社会作为社会生活的新场域,以承载多元价值取向的网络文化为主要表现,深刻影响意识形态的发展。我们要在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逻辑前提下,坚持正确的建设导向。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追求,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立场,警惕西方个人主义的侵蚀。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要求我们认清虚拟社会的现实根源,辩证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尊重网络实践的客观规律,在遵循客观必然性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创造性;坚持网络善治的真理标准,以一元的主流声音主导多元的网络舆论生态。三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针对网络生活领域出现的“价值中立”“淡化政治”“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为网络精神家园的发展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

三、遵循矛盾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把握矛盾发展的基本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推动矛盾的有效转化,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

第一,深刻认识互联网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主要矛盾在互联网上。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5]55,这一论断明确了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抓住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问题,强调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国内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0]1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众传播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网络舆论生态发生整体重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在新的形势下,网上舆论工作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就国际方面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其意识形态霸权的新场域。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先发地位和技术优势垄断国际互联网协议、制度和标准,企图占据国际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另一方面,通过结盟力量和软实力优势大力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竭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全面渗透、攻击和遏制。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基于对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矛盾的判断和把握,习近平指出,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1]103-104。“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1]118聚焦网上主战场,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第二,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在网络和意识形态这一对关系中,网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意识形态作用于网络实践的发展。换言之,网络意识形态因网络而存在,因网络实践而发展,并对网络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全面把握互联网和意识形态的互动互塑关系是新时代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梳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进程,我们对网络的认识经历了从网络工具观、网络环境观到网络智能观的演进,体现着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因应网络实践发展不断破解新问题、建构新理论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网络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技术工具逐步进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国际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性为意识形态实践提供了新的手段,促使意识形态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变革。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把网络作为新载体,在探索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网络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随着互联网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在主体的普遍交往中得以建构,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局部领域拓展至整个社会生态。在网络社会崛起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网络的认识也从最初仅仅把网络视为技术工具演进为网络环境的整体观念。立足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建构的实践基础把握意识形态新样态,基于网络社会对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影响破解意识形态新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如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社会正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强和优化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5]8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智能环境将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交往模式,人机交互及深度融合进一步促使网络意识形态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发生转变,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基于此,思维创新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关切。系统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紧扣网络实践前沿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大力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我们工作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2]311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把握发展规律、增强建设能力,积极推动矛盾转化,让网络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助力。一是掌握互联网传播特点及规律,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处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演进过程之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也在动态变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防范化解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在深入研究掌握互联网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和引领力。二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将内容定力转化为内容魅力,以高质量内容供给弘扬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无论媒介形态如何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变的,内容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不变的重心。面对主流与非主流交织并存的网络传播生态,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供给压缩消极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既要保持凝聚共识的政治定力,也要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发挥主流价值观吸引人、感染人和鼓舞人的独特魅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三是加强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从“本领恐慌”转变为“行家里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增强用网管网治网能力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网络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道德实践,引导网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强化技术管网,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信息监管上的作用,探索建立高水平舆情预警分析系统,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深化依法治网,综合运用法治手段调节网上矛盾、化解网上风险、整治网络乱象,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站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8]19,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立场。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好地造福人民。

第一,发挥人民群众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网络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从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来看,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人们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凭着一批批网络开拓者的创新创造,一个广阔的数字化虚拟世界才逐步建立发展起来。随着网络实践的普遍展开,人们通过网络精神交往建构出互动互构的交往关系,实现了精神生产要素的交互共享,构筑起新的网络价值观念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真正的变化是信息发源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自人民,人民生产信息并在网上交流,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13]222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网络社会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网络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信息时代人们进行网络实践的观念反映,网络意识形态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是已经成为“网民”的广大群众。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一定意义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争取人心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最大范围争取人心。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320我们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立场,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和凝聚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生产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网络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求,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

第二,推动人民群众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力量。网络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空间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土疆域拓展到网络领域,网络安全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主权和政权安全的重要部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4]139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实践中,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铸就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5]92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团结凝聚广大网民,筑牢捍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基础。坚持用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成为网络正能量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判断力,通过唤醒网络空间“沉默的大多数”,培养敢于为主流观点发声的网络意见领袖,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潮作斗争,凝聚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人民伟力。

第三,推动网信事业发展造福于人民,共创网上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307-308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亿万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网络信息服务,这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导向。一要加快推进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增速新型网络信号设备的研发工作,构建全覆盖、高速率、低成本和智能化为一体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的“信息鸿沟”,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二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以网络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推进互联网与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畅通政府与人民的网络沟通渠道,善用“两微一端”、领导留言板、网上听证会等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障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三要营造天朗气清、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指出:“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5]12领导干部要善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进行网上宣传教育,及时向人民群众传递、解读党的声音和主张,及时廓清错误认识,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勤用网络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透过网络“民声”掌握人民群众最真实、最紧迫、最关心的问题。引导网民共同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让清朗的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融会贯通、因势利导,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侯惠勤.哲学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

[3] [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刘须宽.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2023-03-02.

[11]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 [美]曼纽尔·卡斯特,[英]马汀·殷斯,著.对话卡斯特[M].徐培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2020-2022 © 给大家科普一下bet356在线登录网站(2023已更新)豆瓣/知乎) 版权所有
地址:bet356在线登录网站行政二号楼5层 办公电话:0511-88791064(党委宣传部)